入冬后,李兰娟建议糖尿病患者:记住“4不吃”,血压平稳一整天
每年一入冬,医院慢病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就“扎堆”了。寒冷的天气、节日的餐桌,还有那一碗又一碗热腾腾的火锅汤底,仿佛不仅温暖了胃,还点燃了血糖的“爆炸按钮”。
每年一入冬,医院慢病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就“扎堆”了。寒冷的天气、节日的餐桌,还有那一碗又一碗热腾腾的火锅汤底,仿佛不仅温暖了胃,还点燃了血糖的“爆炸按钮”。
天还没亮,窗外的风已经有些刺骨。61岁的王阿姨打开冰箱,踌躇半天,最后还是自制地合上门。旁边的老伴有些疑惑:“不吃点点心吗,天冷补补身体?”王阿姨摇了摇头:“医生说了,咱们血糖高,食物得选对。”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气温骤降,对糖尿病患者而言,是一场隐形的“代谢考验”。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兴奋,身体为了保温释放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,这些激素促使肝脏分解糖原、释放葡萄糖,让血糖在不知不觉中上升。
近三年多项国内临床研究表明,午后短暂的休息在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控制中起到意外的调节作用。不是因为“多睡等于休息”,而是睡眠结构的微调,正在重写胰岛功能衰退的步伐。对于每天坚持午睡的糖尿病患者,不出半年,身体可能会出现五个可被临床监测到的变化。
就在2025年11月19日(周三)17:00-18:00,特邀原解放军第 306医院主任医师许樟荣教授做客《约吧大医生》直播间,给大家科普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及用药误区,为大家答疑解惑。
血糖波动变大,胰岛素抵抗增强,是冬季糖尿病管理的“隐形杀手”。李兰娟院士提出“6不吃”不是噱头,而是对长期随访中发现规律的提炼。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病,但吃得不对,确实能让它失控。
C肽,是胰岛β细胞在合成胰岛素时顺带“释放”的一段蛋白片段。它本身没有降糖作用,却成了医生判断一个糖尿病人是否还能“自己产胰岛素”的关键指标。简而言之,胰岛素和C肽是孪生兄弟,胰岛素一出,C肽也一定跟着出。
只这份“作业”不是写在纸上,而是写在血糖、血压、心率和情绪里。很多人以为,午睡是个“懒人专利”,可美国的研究却很较真地发现: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天坚持午睡,不出一年,身体可能会悄悄发生七个方向的变化。
人们对甘蔗的印象,大多停留在“解渴”“生津”“有营养”几个关键词上。它确实富含葡萄糖、果糖和少量维生素、矿物质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所有人群。尤其是糖尿病群体,面对甘蔗时,应该比别人更加谨慎。
提到糖尿病,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张“忌口清单”。甜食、精米白面、含糖饮料,统统划入“高风险食物”。但你是否知道,在被误解为“高糖水果”的草莓面前,糖尿病患者其实并不需要完全回避?近期多项研究发现,适量摄入草莓,不仅不会加重血糖负担,甚至可能帮助糖尿病患
有人听完皱眉,有人点头称是,但更多时候,这样的“经验之谈”常常被当成了耳边风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芹菜,这个看似普通的蔬菜,为什么总在“控糖饮食”里频频出现?
糖尿病与结核病的共病,是当前慢性病与传染病交叉领域的一大公共卫生挑战。据报告,我国结核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达13%,当两者共病时,会相互加剧,危害远超单一疾病。烟台结防卫士“乐小卫”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:控糖的同时,更要警惕结核病的侵袭!
11月14日,第十届石家庄市“降糖之星”评选活动落下帷幕,经过个人报名、线上投票和专家评审环节,活动共选出降糖之星3名,自律之星10名,励志之星20名,希望之星30名,控糖达人50名。
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,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。11月9日,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、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传播活动在北京举办。
早晨科室查房时候,患者提着留取的尿液标本焦急询问:“我的尿变红了,是不是肾出问题了?”检查后,发现患者尿红可能是因为服用营养神经药物依帕司他所致。
声明: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,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。11月9日,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、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科普传播活动在北京举办。
她一直服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,但血糖波动依然较大,尤其是饭后血糖经常偏高。
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在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,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.33亿,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。减糖早已成为健康生活的主流趋势,而对血糖高的人群来说,“戒甜”并